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立普生觀點 (Lipson Perspective)第十 七頁
Lipson.Thinking(s) 2009.30 (立普生這麼想)
人靈魂最深的渴求是被人瞭解
尊重市場裡每位參與者,尊重市場、尊重企業經營者、尊重商業環境。
尊重的心理感覺帶來自重與自愛,尊重別人的人也能自我約束,不膨脹自我。
資本市場裡每位參與者都可對市場做出貢獻,他(她)們的投資決定也應該受到百分百的尊重。
同樣道理,市場走勢也一樣要受到尊重,不是與您想法不同的人就是不對的?您的對是因為您的預期與實際接近,但是您的預期與別人的預期是不相關的。
H.James(心理學家):The deepest hunger of human soul is to be understood.
Lipson體會到:不要浪費時間與人爭辯市場價格or決策對錯,也不要浪費時間在觀察誰的價格猜測正確?誰的猜測不正確?每位資本市場參與者(個人或機構)都是對的、也都可能是錯的!沒有誰一定對or誰一定錯?這正是投資領域迷人的地方。同樣的決策,有時是對的有時是錯的;同樣的人,這時對但那時錯。
人性中最深的渴望就是「被別人瞭解」,智慧投資人修養自己去尊重市場、尊重別人,培養自己去瞭解市場、瞭解別人。
Lipson.Thinking(s) 2009.29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決策就是我們選擇的過程
那家公司值得投資?應該挑選那種股票呢?選擇的過程(The
Process of Selection)就是投資決策的本質。
有很多不同的標準(Critical)可以遵循,但是最重要的選擇標準是「事業經營者的才與德」。優良企業的經營者必然是才德兼備的優秀人才,這就像我們選朋友、選合夥人或挑戰女婿媳婦一樣,除了看學歷、工作經驗、看外表還要看內在。
Bergson(心理學家):人類是唯一能創造自己命運的動物,而人的生命卻遲遲無法覺悟。
有智慧的投資人挑選由「誠實的聰明人」經營的事業,誠實非常重要,如果您對這經營者有一點點人格懷疑,一張他的公司股票也不要買進。聰明也很重要,愚笨者經營的是普通公司,不值得長期持有,當他的合夥人;雖然他是個好人有美德,但事業是將本求利的機構,這也是企業存在的責任。
行為科學研究人的性格決定其命運,如果再深入解析個性(Personality),更是驅動投資決策及行為的重要原點。
為什麼買這個不買那個?為什麼交個個朋友不交那個朋友?
選擇就是決策(Selection is Decision-Making),選擇的過程就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選擇也能決定您的命運喔!
Lipson.Thinking(s) 2009.28 (立普生這麼想)
您在追趕什麼?它不一定在前面啊?
投資的目的(purpose)是什麼?「賺錢啊!」揮棒落空?
請您先停下追求金錢的腳步吧!您要的或許不在前面呢?靜下心來想想,或許您已經很富有了,還要賺多少錢呢?金錢屬於物質富有,您的精神富有了嗎?
猶太經典:你怎麼知道生活是在你的前面,而不是在你的後面呢?你這樣漫無目的地往前跑,只能使你的生活很累。你應該靜下心來享受你現有的生活,也許美好的生活正在後面追趕你呢?
Lipson深刻體會到,不只投資觀念及方法,投資哲學更是牽引智慧決策的核心。投資哲學因人而異,沒有誰比較高深、誰比較膚淺。有點類似一種信仰,有深信不移的投資哲學(中心思想)必能產生巨大的投資力量。最危險的就是沒有自己的投資哲學,沒有自己的理念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這是沒有靈魂的投資,也是最危險的投資。
如果您追趕的是別人的路,請先停下腳步吧!走自己的路,讓其他人去說吧!生命是您的不是他(她)們的,不是嗎?
Lipson.Thinking(s) 2009.27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什麼?真的無可奉告!
幾年前,阿呆剛拿到MBA學位,在企業界擔問管理顧問。有位死黨知道阿呆從事企業投資方面工作,只要股市熱絡,他就纏著阿呆要求報明牌?好像阿呆認為不錯的公司股價總會上漲,死黨不但自己買,也到處向親友通報一起買。
阿呆又不是神,怎麼可能那麼幸運神準?這一天來了,某家好公司因為商品景氣循環面臨虧損了。只要有同學聚會,死黨都不會忘記「提醒」阿呆這家公司快要倒了?股價又跌多少了?他的那些親友也跟著買了多少呢?
年輕的顧問阿呆終於學到商業機密的「無可奉告」這堂課了!
只要講出「明牌」,別人投資獲利好像也與他無關;別人投資虧損,這個責任將如影隨行,有時甚至持續好幾年呢!因為原本漲的股票也可能又跌了?
巴菲特:我的老師葛拉罕是講得對,股票短時間是部投票機;長時間是台體重機。
「不要講那麼多啦!只要告訴我那支股票會漲就行了?」
Lipson執業時也會碰到這類問題,如果誠實告之,不知道那之股票會漲,他一定認為:那你當什麼顧問呢?
資本管理看重企業價值而非價格,評估企業營運盈餘分配;而不是買進賣出股票賺取價差。前者看重股東權益增值;後者看重股價漲跌幅度。
投資理念及方法可以一起學習討論;投資內含及意圖應該保密(無可奉告)。
就是好朋友才不想害你?我哪知道那支股票會漲呢?如果真的知道也不可能告訴你啊?因為股票會大漲也會大跌咧?
Lipson.Thinking(s) 2009.26 (立普生這麼想)
生氣與受氣
The Snow Ball描述巴菲特不生氣,不管是對自己員工還是投資事業經理人,自己擔任執行長or公司董事,他絕對要求自己不生氣也從不擔憂。他說有時候真的很想生氣,他只給自己一秒鐘時間,立即轉換念頭及心思。
李安(導演):我很能受氣,我不生氣。
巴菲特這種只生氣一秒鐘的哲學,很值得我們學習,先從只生氣一分鐘開始吧!
一個人面對問題(特別是困難或複雜問題)是否會生氣,也是觀察其專業或領導的一個指標,不耐煩或輕易動怒反應出其受氣(耐壓)之不足喔。另一種情況是,有些聰明的人,由於自以為是、驕傲自滿,也容易對別人動怒生氣。
如果您是個比較容易生氣的人,特別是對市場走勢、價格波動會失望生氣,當有短期投資虧損或資產減損時,甚至遷怒企業、政府、朋友及家人,您可能還不適合股票投資喔?智慧投資人修練自己受氣但不生氣!
可能是實際與預期有差距所以生氣,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生氣於事無補,不是嗎?
受氣才是智慧的彰顯,也就是接受差距,用心分析瞭解原因,才能不斷精進。
Lipson.Thinking(s) 2009.25 (立普生這麼想)
從投資人到資本家之路 The road from Investor to Capitalist
投資人→智慧投資人→投資家→資本家,資本管理可以把資本市場參與者分成四個等級:投資人:投入資本參與分享企業獲利的人,是企業體股東權益的基石。智慧投資人:把自己當成企業業主之一,視被投資的公司為「這是我的公司」。投資家:投資組合就是其事業,持有好公司的部份股權或債權,組成資本公司。資本家:把資本視為力量,用良幣支持優良企業,形成金錢生生不息善的循環。
投資人特質為「參與分享」、智慧投資人特質為「老闆心態」、投資家特質為「投資事業」、資本家特質為「良幣法則」。
老子:聖人之道,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這四類型資本市場參與者不只是以資本規模(Capital
Size)大小來劃分,有些資金規模很大的機構,甚至還不屬於投資人(Investor)呢?它們可能是屬於交易商(Trader)或者投資客(Speculator),雖然它們歷史悠久,名聲很大。
Lipson也碰過雖然資金規模還沒很大,但其觀念及行為就是位令人尊敬的資本家,心裡總會激起想要默默向他(她)們行禮的感動。這些人非常非常低調,從來不向別人談及投資意圖或組合內容,也不爭辯市場方向或預測股價,他(她)們都是Lipson尊敬的企業經營者及投資學習的典範。
你、我都可以是智慧投資人or資本家,資本規模不是、心靈規模(Mental Scale)才是歸類評價的基準啊!
Lipson.Thinking(s) 2009.24 (立普生這麼想)
培養「問自己」的習慣
我們經常急於尋求「解答」,殊不知有可能「問題」本身都還沒界定清楚呢?
就好比目的地還未決定,如何選擇交通工具一樣。
有一個很好的思考習慣很適合投資人,那就是養成「定義問題」的好習慣。
不斷地問問自己,什麼是您真正想要的?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做投資決策時,為什麼選擇A公司而不是B公司?,為什麼要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
亨利福特(Ford創辦人):不論你認為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都是對的。
好顧問是善於「問」的人,問客戶、問別人、問問題、問自己。
只給答案而不提問的顧問,執業方式是很值得懷疑的喔?
「問」的另一意義就是「學」,好學者好問,不問的顧問就是停止學習的顧問。特別是商業環境投資領域變化很大,每個人都只能當學習者,市場、公司、經營者、金錢、經濟都是投資人的學習對象。
Lipson執行業務體會到,只要好好引導客戶,事實上他們可能自己知道答案是什麼,企管顧問的重點在「問」不是在「答」,顧問的答案也不一定比客戶自己的答案正確或高明。
您可以把「問問自己」變成一種好習慣,您也能想出這問題的好解答喔!
Lipson.Thinking(s) 2009.23 (立普生這麼想)
專業的關鍵:真愛與熱情
日本米其林三顆星的法國菜大廚表示,很多年輕人用心跟隨他,學習模仿其廚藝,但他深信沒有Love
& Passion絕對無法成為大師。
日本壽司師傅七年才能出師,前幾年什麼也沒有學,只是跟在師傅旁邊,培養對壽司的熱情與真愛,一直愛壽司愛到情不自禁,愛到整個人的身心靈沈沁在裡面。當我中有壽司;壽司中有我時,很自然的就學會做出最完美的壽司了。
生命什麼也帶不走,只有真愛會留下;什麼也看不清,除非有熱情的光。
我們總以為「專業養成」是更多的知識、更高的技術、更強的能力,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但關鍵卻在對專業的熱愛。對事業經營者也是,很多大師或成功的經營者,即使年紀很大了,對他的專業或事業的熱情不減。他(她)們都是真正的愛著作品或公司,沒有隨著時間過去而「愛變質、熱降溫」。
Lipson體會到一定要先深深地愛上投資,點燃對投資的熱情,才可能成為一位優秀的投資專家或投資人。
任何專業領域(投資也一樣),沒有真愛與熱情是不可能出師的。很多技術都只是表相,沒有了愛就沒有了內含。
Lipson.Thinking(s) 2009.22 (立普生這麼想)
優良企業的真善美:真(品質)、善(品格)、美(品味)。
企業提供產品及服務,企業對消費者而言是個「品牌概念」。
品牌的三個要素就是真善美三者的結合,品牌=品質+品格+品味。
我們看看優良企業IKEA的企業理念:用很高的成本請知名設計師,去設計一個很棒的家俱,很多廠商都做得到,但如果要用很低的成本去做,可能就需要一點點聰明了。
凌思卓(IKEA台灣總經理):很多消費者習慣以價格來判斷品質,愈貴愈好似乎是一種迷思。其實,好的東西不一定貴,聰明的消費者應從「性價比」來判斷。
企業的「三品主義」(品質、品格、品味)三者同樣重要,合而為一缺一不可。
品質;實實在在的商品、腳踏實地的經營、穩定堅固的本質。品格:沒有任何虛假欺騙、價格合理沒有暴利、除了考慮公司賺錢也關注人類福旨。品味:美的經濟、手感經濟、感動人心的服務及以人為本的創新。
企業大不一定好,商品貴也不一定好。要求超高薪酬的不一定是好員工,短期股票上漲也不一定是好公司。投資的秘訣就是好公司也要以好價錢買進。
Lipson.Thinking(s) 2009.21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課程最重要的部份就是實作(Implementation)及決心(Commitment)
投資學是門實務科學,「做中學」(Learning By Example)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當然了,學員必須先學習「財務分析」及「企業評價」二門課。如果不是商學背景的學員,最好先修習「企管概論」及「初級會計」。特別是會計學,是一種商業語言,每一位事業經營者都應該學習閱讀財務報表,瞭解會計科目的意義,這就好比科學家必須懂數學一樣的道理。我們很難想像那位經營者說他看不懂他的公司的財報,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喔!
投資學有產業分析(Industry Analysis)及公司分析(Company Analysis),沒有技術分析或市場分析。
投資學要怎麼學呢?這可是個大哉問啊?Lipson一直遵循Buffett傳授「穩健股票投資課」的保守態度:1.不向學員保證,上了投資課就能股票投資致富。2.不跟學員談論自己的投資想法。為什麼這二點很重要呢?有部份學員因為對股票投資的誤解,預期投資報酬太高,導致陷入投資風險而不自知。還有,任何的投資部位都應該是保密的(Confidential),對自己想要買的股票到處張揚,可能是信心不足想詢問別人,或可能有些炫耀心理,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多麼厲害,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投資行為喔!
想要學「投資」,IC很重要。實作(Implementation)及決心(Commitment),除了觀念及方法部份,自己要有身體力行的實作及貫徹到底的決心才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