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頁   上一頁


立普生觀點 (Lipson Perspective)第 二十頁

 

Lipson.Thinking(s) 2009.60 (立普生這麼想)

這是我的責任啊!承擔多重的責任,職位就可有多高。

美國新總統Obama接受電視訪問時說:一切責任都在我!我想打破政治上這種歸咎別人的風氣。
有個重要的商學觀念叫作「盡責」(Accountability),可將企業的人、事、時、地、物、錢六要素視為一本內帳。企業的工作者(不管是白領、藍領、綠領)都是一個對公司對社會「會計責任」。
所謂盡責(盡忠職守),就是盡到全力且負起責任。

濱口隆則(日本創業顧問):創立公司時,我時常遭遇困難。但在學會一件事之後,企業營運從此就一帆風順。這件事就是「不為自己找藉口,勇於扛下所有的責任。

CMO創辦人許文龍曾說:在我的公司裡,要消滅「管理」這兩個字。
立普生(Lipson)真的很認同他的觀點喔!事實上,他講的就是職務職位的核心就是盡責,而那些形式上的管理規範不是真正的重點。
盡責就是盡心、盡力、盡性、盡忠的做事!有些公司或家族經常有:「這個投資失敗是誰的責任呢?」為此而爭辯不已。怪經理、怪顧問、怪媒體、怪經濟、怪政治?就是很少有人深自反省「怪自己」。

優良企業擁有許多負責任的好人才,充份落實「盡責文化」。這些盡責的人才,不需要「被管理」,他()們把工作視為責任,公司就是自己的責任。

 

 

Lipson.Thinking(s) 2009.59 (立普生這麼想)

好公司一定有令人尊敬的企業家

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以個人名義捐贈2.5億元給他的母校成功大學。將在台南科學園區興建成大台達大樓,這是成大創校77年來,收到最大的個人捐款金額。從2001年來,鄭崇華捐贈1億元在成大設立「李國鼎科技講座」;再以1億元興建「孫運璿綠建築大樓」,時值景氣寒冬,鄭的私人捐學善行讓成大備感溫馨。台達電一直是台灣電子業的經營典範,也是台灣經濟的希望。

鄭崇華(Delta):捐贈和景氣無關,雖然景氣差工作沒那麼忙,趁機培訓員工也很好,到學校充電也不錯。

台灣有很多令人尊敬的企業家,不只是大型企業,小型企業有很多優秀善良的經營者。點滴努力、不斷精進,看著他()們用心專注於公司經營,真的很讓立普生(Lipson)深感敬佩。
有好的經營者才有好企業,好公司裡一定有優秀的企業家。公司是人才的集合體,公司的領導也是公司意志(Willpower)的核心。受信任且誠實可靠的人,也會吸引一群正直努力的人加入公司共同打拼。

智慧投資人研究公司時,先從公司高階經營者觀察起。如果公司經營者不正派,絕對不可能領導一家正派的公司,這幾乎沒有例外啊!

 

 

Lipson.Thinking(s) 2009.58 (立普生這麼想)

不盲從的勇氣

巴菲特提出「機構壓力(Institutional Imperative)」導致經營者陷入眾議盲從,只要同業做什麼,不論是擴廠、收購或決定高階主管待遇,都盲目跟進及模仿。有些公司失敗不是因為腐敗或愚蠢,而是機構壓力太強,使公司無法阻止毀滅行為。在對大學商學院學生演講時,巴菲特拿出一份37家失敗的「投資銀行」名單,這些領導人智商高、渴望成功也很努力,為什麼仍難逃失敗厄運呢?巴菲特語氣堅定的說:大家想想,他們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告訴諸位,就是「盲目模仿同業」。

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教授):人的性格就是命運,若想改變命運,就必須先改造性格。

企業不盲從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特別是其他同業or別人都這麼做時,真的很難要求經營者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不同想法呢?機構壓力也讓經營者努力達成投資銀行分析師的預期?而這也是一種「反因為果」的企業盲從啊?

當您有自己的想法及作法,而與大多數人不一樣時,確實需要不少勇氣及自信才能堅持底喔。

 

Lipson.Thinking(s) 2009.57 (立普生這麼想)

感性投資,能讓我感動的公司我才買。

何奕佳(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不買珠寶鑽石,不收集名牌包名牌鞋。她的頸上耳垂手睕永遠都是空空的,人看起來乾乾淨淨不缺氣質。何奕佳不買股票、不買基金、不買連動債,只買能讓她感動的東西。她認為人生需求不大,不需要太過積極理財,但要養成不亂消費的好習慣。

何奕佳:我只買有感情的東西,能讓我感動的東西我才買。太在意理財,也是一種心裡的負擔。

立普生(Lipson)也是「能讓我感動的公司(股票)我才買」,非常認同何奕佳的感性投資觀點喔!
投資不只理性、投資還有感性成份;投資是科學、投資也是藝術。投資涉及人性,所以投資也是人文。可以這麼說:投資學就是生活學。一個人怎麼生活,他()的投資就是什麼?喜歡名牌精品的人,喜歡買追求流行熱門股?虛榮奢華的人,喜愛好大喜功誇大不實的公司?衝動消費購買的人,也喜短線進出股市?
只買有感情自己深愛的東西的人,對投資的公司嚴格篩選,一旦買進就珍愛惜福、真心對待不輕易賣出?

如果您不喜歡這家公司的經營者、產品或服務,千萬別投資它的股票或公司債,只買能讓您感動的好公司吧。

 

 

Lipson.Thinking(s) 2009.56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學術化與實用價值的矛盾

投資學是商學教育的一環,近20幾年來受到「計量學派」主導,把投資學變成商用數學、財務學變成商用工程學。從LTCMAIG帶來的金融人為災難,可以看出「投資」絕對超越「聰明」,數理天才也只是人算,人算要挑戰天算,不是無知就是自大?

司徒達賢(政大企管教授):企管教育主要是經由實務的個案,來教導學生瞭解企業,以及面對問題時如何分析研判、做出決策。但學術發展出現了「文勝於質」的現象,學者不再深入思考經營管理的問題,卻把大量時間心力講究統計分析方法,學術研究可能降低了實用價值,甚至與實務脫節。

投資學的理論與實務熟重?一直是商學院爭辯的命題。前者重點在「量分析」模型及系統,後者重點在「質分析」修為與考驗;前者的戰場在「電腦」,後者的戰場是「市場」;前者主張「程式交易」,後者主張「企業投資」。
立普生(Lipson)常想,上投資學有點像上游泳課!下水前是理論;下水後是實務,兩者都重要不應該偏重那一個。

投資學理論探討,讓投資人學習邏輯推理、思考辨證、系統架構;投資學實務訓練,讓投資人學習人性弱點、財務紀律、價格陷阱、市場殘酷。

 

Lipson.Thinking(s) 2009.55 (立普生這麼想)

商場如戰場,最忌諱的就是「輕信」。

作戰學不等於作戰;投資學不等同投資。這中間的差距就是「戰場(市場)」,槍林彈雨生死搏鬥,絕對不是沒有進入過戰場的人所能體會的。
如果您把商場或資本市場看得太過單純,下場當然超越所能想像的?
商戰第一大忌諱就是「輕信」,輕信也是一種輕敵的反應?只以表面假像作判斷?相信某種權威而沒有細心求證,反覆邏輯推理,這也是一種輕信呢?

立普生(Lipson):投資(商戰)有時就像作戰,「有沒有進入過戰場?」非常重要。

資本市場更是商業的核心戰場,各種人各種資訊各種真假情報充斥。如果你認為某個人or某個機構or某個媒體講的話就一定是對的?這也是一種輕信喔!
資本市場的「情報都是有主的」,有它的散播目的及針對性,連「事實」都可能造假了,更別說「意見」只能半信半疑?
Lipson認為針對投資的買進or賣出意見,資訊價值都不高?因為提出投資建議的人不瞭解您,不知道什麼決定對您才是適當的。
也就是您在戰場,但他()們不一定在戰場!

如果您只是看看報導、聽信某些言論,就買進或賣出股票?您的投資風險是很高的,智慧投資人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當然包括Lipson)的話喔!。

 

 

Lipson.Thinking(s) 2009.54 (立普生這麼想)

這家公司值多少錢?

股息折價模式(Dividend Discount Model)是估算股票或公司債價值的方法,企業的價值由該企業生命中預期賺進的淨現金流量,再以適當的利率折價後,再加上殘值預估,決定了其該公司現在值多少錢?商學院的企業評價(Business Valuation)課程,經常採用Williams DDM模式估算企業價值。
所以企業值多少錢?應該包括兩大部份:淨現金流量折現,及企業清算的殘值;前者就是牛奶,後者是乳牛。

John Williams(哈佛商學教授):乳牛的價值在於牛奶,母雞在牠的蛋,股票當然在於它的股息。(Williams的重要博士論文:投資價值理論)

巴菲特曾說,他對有興趣的公司,天天思考這家公司倒底值多少錢呢?他建議那些答不出這問題的人,先不要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再深入思考就是這家公司能賺多少錢呢?因為除了馬上要結束營業,不然這家公司的清算價值應該不是投資的主體。這就像把錢存在銀行利息多少是重要考慮一樣,公司能賺多少錢就影響資本回收(Capital Return),投資時一定要先問自己:投資多久可以回收呢?資本回收又是降低投資成本,與分散投資風險最大的依據。

如果您沒辦法估算這家公司大約值多少錢?不管它現在價格如何?未來的前景多好?千萬別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或公司債喔!

 

 

Lipson.Thinking(s) 2009.53 (立普生這麼想)

沒有節儉觀念的公司,不值得投資。

德國Boch 1886年成立,員工28萬人,德國最大的非上市公司。Boch過去嚴格的成本管控傳統,讓金融海嘯對其營運影響相對減少。
有一天當Boch創辦人在巡訪工廠時,他隨手拿去一個紙夾,向附近一名員工詢問「這是什麼?」這名員工緊張的回答說「紙夾」,不過這名企業家卻搖搖頭表示「錯了,這是我的錢!」。
2008 Crash
證明很多公司(不管多麼龐大or歷史多悠久)都忘了「這是我的錢」這句話。美國大型金融業被批評為「大型裝潢業」?好像是超大氣派的裝潢才是其企業文化?

F. Fehrenboch (德國Boch.CEO):公司文化,特別是節儉、財務紀律及高可性度,一直是Boch最偉大的資產之一。

節儉不是吝嗇!節儉是企業成本觀念及財務紀律的具體呈現。
優良企業降低奢華支出、杜絕浪費,卻不會降低對未來重要計劃的研發費用。
節儉是資本累積的關鍵,讓企業有能力透過「再投資」不斷精進成長。

節儉一樣會花錢,只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
奢華不實的企業或經營者,智慧投資人一毛錢也不會「投票」支持它們。

 

 

Lipson.Thinking(s) 2009.52 (立普生這麼想)

資本支出(CAPEX)控管攸關企業生死

台灣企業倒閉的常見原因就是「過度投資」,資本支出過量必然導致滅亡?
如果Lipson說,我這個資本顧問(Capital Advisor)就是勸老闆們不要亂投資?您可能聽了會嚇一跳吧?是的,擴充太慢少賺很多錢,但太快則是走向死亡?
投資原理是,你不會因為漏失這次投資機會而賠錢,但卻會因為誤判機會而損失慘重喔!優秀經營團隊對資本支出非常慎重,絕不做超出能力範圍的投資決定。

企業資本管理的重要性不亞於庫存管理、應收帳款管理,甚至是成本管理。

有一個簡單的指標可以衡量企業資本支出是否太多?那就是平均每年資本支出約相等於年平均折舊費用,這表示企業擴充不會導致現金流出太多。
很多情況經濟景氣循環導因於資本支出的擴張或緊縮,企業擴充太快則產品服務供給大於需求,造成價格下跌導致企業陷入虧損?反之亦然。
所以可以說,企業資本支出是影響供給需求的關鍵,也攸關企業盈虧甚至生死。

再投資(Re-Investing)是資本能不斷累積的原因,企業再投資(資本支出)如果超越其現金淨流入(Free Cashflow),可能是經營者心太急了,也可能是有一點「好大喜功」吧? 投資管理:「什麼不做」可能比「做什麼」還重要喔!

 

 

Lipson.Thinking(s) 2009.51 (立普生這麼想)

智慧投資人很關注自己的缺點,而非別人的缺點。

我們有可能浪費太多時間關注(在意)別人的缺點吧?每個人浪費一點點,整個國家社會總浪費時間更是驚人呢?
Lipson
總是認為,不必那麼多人熱衷政治、就如不必那麼多人熱衷股市一樣?不管是國家治理還是公司治理,某個層面上都是一種專業一種責任,不必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懂或都要參與其中。生命是這麼短暫,還有很多更美更好的事,等著我們去追求呢。太關注別人(可能是政治人、企業家、你的朋友、同事甚至親人)的「缺點」,觀察檢討別人的「不是」?時間久了,你可能會失去你自己喔!

所羅門(箴言):人口中所結的果子,必充滿肚腹。

如果你想指出別人的缺點,來彰顯自己的不一樣或想要影響別人的判斷,Lipson認為您可能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只能改變自己、改進自己的缺點,而非改變別人或改進別人的缺點!
智慧投資人很關注自己的投資缺失,不停止地修正改進;對於別人的投資缺失不必太過關注?我們不知道別人的決策基礎?主觀認定的「缺點」,也可能是個不正確的認知、甚至是個誤解。

不要浪費時間在「別人的缺點」上,這些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至於我們「自己的缺點」,是不是花太少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