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頁   上一頁


立普生觀點 (Lipson Perspective)第二十 一頁
 

Lipson.Thinking(s) 2009.70 (立普生這麼想)

愛是投資法則之一,愛是力量,「愛」天下無敵。

創辦EIM.Lipson(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的核心主張,就是「愛的投資法則(Love Investing)」。愛的力量最大,其正面思考頻率也最高。想想如果你有不好的想法,最後體驗到這「不好」的是誰?將是你自己吧?你無法用你的思想傷害任何人,你只能用你的思想傷害你自己。如果你想的是愛的話,想想誰會蒙受其利呢?當然是你啊!你感受和發送的愛的頻率越大,你所充滿的力量也就越大。

C.Haanel(美國商業作家):愛是一種哲學、科學且是萬物永恆根本的原點。一切一切都無法逃離「愛的法則」,充滿愛的思想是天下無敵的。

愛的法則是一種投資哲學,它既不是投資觀念也不是投資方法,但它確實影響投資決策非常巨大。以愛為投資出發點,你不可能投機;因為你賺錢別人會賠錢,這違背了愛自己愛別人的邏輯思維!以愛為投資出發點,你會選擇真心喜歡的公司,受你尊敬的經營者,期盼公司獲利成長,一起分享利潤榮耀。

如果您把每個思考都用愛來圍繞,愛自己愛別人,愛所有事及愛所有物,您的生命就轉變了。

 

 

Lipson.Thinking(s) 2009.69 (立普生這麼想)

謙卑面對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

2009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上,坦承自己犯下重大投資錯誤。巴菲特指出,最蠢的是在國際油價接近空前新高的時候,Berkshire Hathaway 還大舉買進石油生產商Conoco Philips的股票,而完全沒預料到油價接下來竟跌得又深又猛,他在該項投資虧損至少38億美元了。
我們常講「無常」,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就是一種無常。影響市場的變數多到超乎想像,重要性的變異快速且變化無窮。有些變數是主動有些是被動;有些變數是顯性有些是隱性。資本市場的變動是投資人無法影響的,只能用心體會謙卑面對吧。謙卑不一定是屈服或順從,而是對無常的體會及承認。

巴菲特:我及孟格(Berkshire Hathaway副董事長)都不可能在幾年前就預測股市的漲跌。經濟現在是一片混亂,但這個結論並不能告訴我們股市會漲或跌。

大多數人誤解以為資本顧問有能力預測股市漲跌?也認為不能準確知道股市方向或股票價格的人沒資格擔任企業投資方面的顧問?
大多數投資專家(機構)確實有能力分析經濟環境、公司經營、資金動向等經濟或經營變數,但這些企業分析都不能告訴您股市的漲跌!投資人應該非常小心任何跟股市漲跌有關的報導(研究或意見或建議)喔!

立普生(Lipson)很誠實慎重地告訴您;天底下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有能力預測股市的漲跌!一個也沒有,騙子或許有能力吧?

 

 

Lipson.Thinking(s) 2009.68 (立普生這麼想)

愛因斯坦說他自己99%都是錯誤的,我們呢?你呢?

大家耳熟於愛迪生的99%努力,1%天才;另一個聰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卻說,他有99%的錯誤,1%的正確。
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肯定的指出,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什麼也不知道!
科學精神的核心就是「疑」,疑問並且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是探索自然或社會的重要態度。沒有求證之前,一切都是「假設(Hypothesis)」而已。有時兩造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只是假設不同而已。所以,重點是在求證過程,能被證明的才是適當的決策。假設可以很大膽,但求證得要非常小心喔!

愛因斯坦: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99%可能是錯誤的。

智慧投資人知道他()們的投資決定有99%可能是錯誤的,這就是資本管理的「風險控制」的本質所在。如果您感覺您的投資決定都是對的?那這可是非常危險的錯誤認知喔!因為知道自己99%可能錯誤,所以決策時也99%想著「風險Risk」,而不是99%想著「獲利Profit」。
立普生(Lipson)認為:投資就是風險;風險就是投資的本質。無法確定自己的資本處於風險低安全高的狀況前,任何投資都是投機吧!

知道自己有99%是錯誤的,才能體會學無止境,知道得太少了。知道自己及別人的極限,比較能體貼及容許錯誤,不陷入自責或責人的惡性循環裡。

 

 

Lipson.Thinking(s) 2009.67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的重要事實:邪不勝正。

經濟學近百年的兩個重要法則:1.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2. 市場裡有隻看不見的手。任何商業行為或投資決策,只要偏離這兩個限制,後果都是非常嚴重的。
這兩個法則合而為一就是我們老祖先的「邪不勝正」這個道理,很多商業邪惡藏在「白吃的午餐裡」;很多商業正義靠「看不見的手」來導正修訂。

史豔文(雲州大儒俠):江湖險峻,邪不勝正。

商業對邪與正有其評定方式,如果自己得利但對別人不利就是邪;反之,你得利他()也得利就是正。我們常會以為企業就是利益追求,而忽略了企業追求利益也要以不傷害大家為前提。
事業(工作)是沒有貴賤之分的,但確實有正邪之別。
立普生(Lipson)不是說企業獲利不重要,但是如果是以損害別人利益為前提,這事業絕對不可能長時間存在的。

每個人經由不斷反省深思,邪正判斷都在自己的心裡面。任何人都不應該主觀評斷他人是正或邪,上蒼()自會安排評斷。投資鐵律是「邪必敗」,這是資本主義數百年來已被重覆驗證過的重要真理。

 

 

Lipson.Thinking(s) 2009.66 (立普生這麼想)

「我怎麼沒看見呀!」練習看出「事」「物」的內涵深意。

科學家勞倫茲畢生研究動物行為,長時間仔細觀察記錄,發現很多動物的行為模式。事實上,自然界很多東西都是千百年來就存在的,只不過一般人都看不出其中的內涵深意。

勞倫茲(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對科學家最大的恭維莫過於對他()說:哎呀,我怎麼沒看見呢?

立普生(Lipson)認為勞倫茲可以作投資學(公司分析)的導師,他那長時間觀察記錄的研究精神,可協助投資人發現很多公司的思考及行為模式。
多數人收集研讀大量公司資料與資訊,只有少數人能看出其中真義。
如果只看出那「看得到的表相」,因為只觀察較淺的部份,不容易建立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很容易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
有時客戶會告訴我:他很喜歡這家公司想買它的股票?Lipson常會問他()們:您觀察這家公司多久了呢?企業研究是需要較長時間觀察記錄的,「一時之明」對投資而言,代價真的不小喔!

看見那看不見的是謂「明」,觀察公司or研讀報表or閱讀報導時,重點經常在那「字裡行間」(Between the lines)喔。

 

 

Lipson.Thinking(s) 2009.65 (立普生這麼想)

由用錢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花一塊錢就要發揮一塊錢的100%功效!
美國鉅富洛克菲勒年輕從商時,經營困難朝思暮想「發財」。當他看到報紙「發財秘笈」書籍廣告,急著到書店買了一本,迫不及待地打開書,只看到書中印有「勤儉」兩個大字,其餘內容空白。原本很生氣的他,越想越覺得有道理。
確實,要發財致富,除了「勤儉」外別無其他辦法啊!洛克菲勒恍然大悟,加倍努力也節省儲蓄,終究成為美國最大財團的創辦人。

猶太商業智慧:賺錢不難,用錢不易。

大家都知道猶太商人很會賺錢,少數人才知道他們也十分注重節儉。不管多麼富有,他們絕不會隨意揮霍錢財,也不會講究排場亂開支。
立普生(Lipson)認為「崇尚節儉、愛惜錢財」正是鉅富成功的重要秘密。
很會賺錢只做到一半,也要很會存錢才可能致富。
一個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物質慾望,任意花錢的人,不可能成為好的投資人。
投資就是用錢的一種方式,受到太多慾望驅動,往往不容易客觀判斷理性決策。

看他()怎麼用錢就知道他()會怎麼投資了!投資是一種「資本運用」,在某個意義上,投資用錢有著相同的道理喔!

 

 

Lipson.Thinking(s) 2009.64 (立普生這麼想)

台灣是很可愛的,相信自己,也相信台灣。

沒有雙腿的運將蔡榮釗,發現客人將100萬現金留在車上。雖自己有債務卻沒佔為己有拿到警局報案。他說:100萬無是窩的,我分毫不取,我只是做應該做的事。
原能會主任郭福育,搭公車拾獲100萬,立即報警處理。失主認領時激動的說:現在設會竟有這種拾金不昧的人,讓我感動到哭。郭主任說:從沒想過要報酬,這真的沒什麼,不用報導啦!

孔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他們都是偉大而令人感動的台灣人,台灣真的是很可愛的地方,千萬不要嫌棄台灣!嫌台灣就是嫌母親、嫌自己!相信台灣就是相信大家、相信自己。
面對「金錢誘惑」時,最容易顯現一個人的本質,「不該得的分毫不取」,這是人性中最真實的偉大啊!
王品集團只有一條憲章:不能拿超過100元不該得的好處。王品主張不受賄也不行賄,不逃稅,這就是其企業的本質,令人尊敬的企業典範。

投資致富之道也是,不該得的分毫不取!這才是令人感動敬仰的投資家,不取「市場的錢」,只取「公司的錢」。您賺錢但別人賠錢,這不是賭場那是什麼呢?

 

 

Lipson.Thinking(s) 2009.63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的第一類事實與第二類事實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罕,在哥倫比亞大學開一門叫「股票評估(Common Stock Valuation」專題研討課程。他主張:股票只是擁有某家公司一小部份的權利,股市只是你的僕人而不是主人。由於股票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投資人應該要有較大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價格與價值的差距)

葛拉罕(B. Graham):公司的第一類事實是初始絕對的,第二類事實則是因為人們的想法而成為事實。假如有夠多人認為某公司值多少錢?那麼該公司股票價格就是多少錢?但這並不影響股票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也就是其第一類事實。

比較是評價的基點,透過比較兩家公司的差異,用心找出原因,這可以說是投資學的「公司分析」最有趣的部份。
葛拉罕認為,不只同業比較,甚至不同類型公司也可比較,理性解剖其價值的差異,從中可找出真正的「標竿企業(Benchmark)」。

第二類事實不一定是真相,很可惜的是,很多投資人(包括經營者)看到的是第二類事實、甚至是第三、第四類事實?拿這些事實來做企業分析及邏輯推理,經常得不到正確的結論!

 

 

Lipson.Thinking(s) 2009.62 (立普生這麼想)

生命的知與行

近幾年,企業興起「學習型組織」熱潮,優良企業紛紛興辦「企業大學」,有計劃的把企業文化灌注到員工的心靈裡。
企業大學不只是知識傳授與理念教學,對於員工的「行的修練」影響更是巨大喔。從「愛物」開始,修練員工愛惜物品;再至「造物」,修練員工品質貫徹及對產品服務的全意付出;最後是「愛人」,修練員工尊重別人體諒不同價值。

立普生(Lipson):學習應該包括知與行,知道做不到,只學一半;做到但不知道也是,知行合一是投資學習的最高境界啊!

投資管理是企業經營的一環,知與行是內化一體的。
沒有行無法真知,不知道真正道理也無法貫徹到底。
知與行都有很多面向,「動手去做」也是知的一種面向;
有時雖然不是自己去做,但透過激勵影響別人去做,也是行的一種面向。
生命最大的遺憾是「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吧!
前者的生命沒有「作品」,後者的生命少了「靈魂」。

投資學是「做的學科」,知識只占1%,真正去做占99%
「做中學」最適合於投資學習,至於上課學習的時間,可能是一輩子吧?

 

 

Lipson.Thinking(s) 2009.61 (立普生這麼想)

不要再鼓勵過度金融交易了,Trading取代Investing是「反因為果」啊!

以往美國金融業占GDP4%,而2008年卻是GDP8%?金融本來應該是經濟體(個人或企業)的服務業,透過金融過度交易反而變成另一種製造業?
金融本來應該是個中介機構,引導資本流向優良企業();幾年來卻反客為主,鼓勵過度證券交易,為了增加市場流通性?為了分散系統風險?真的是這樣嗎?

P.Krug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金融證券化過程,貸款不再專屬於借方,可以繼續賣給其他人。這些金融高手其實只是騙子,藉由「廣泛分散風險,能使金融更穩健」這個謊言,金融業為害甚於為善。

立普生(Lipson)不反對Trading,也不反對金融證券化。
但是真的很反對「鼓勵過度金融交易」,反對倒因為果的金融環境。
印度每年的宗教活動都有「人踩死人」的悲劇發生,看了真的讓人非常心疼啊!問題當然不是出在宗教信仰?也不是因為人潮太多擁擠?只是寺廟的管理當局為什麼不記取教訓,規劃出一套安全管制人潮的機制呢?有這麼難嗎?

2008 Crash是天災還是人禍呢?過度交易的金融證券化(衍生性商品)就是會產生「人踩死人」的結果!「自由市場」的前提是「紀律交易」,安全的管制與市場干預是完全兩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