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頁   上一頁


立普生觀點 (Lipson Perspective)第 三十四頁
 

Lipson.Thinking(s) 2009.200 (立普生這麼想)

企業的很多秘密都藏在公司年報裡

股票投資的主體是「企業」,投資人可以從企業研究or公司分析開始學習。顧問阿呆的建議是,學習者可以先找一家最瞭解、最關心、最欣賞或最有興趣的公司,仔細閱讀這家公司5-10的年報。閱讀年報有個小技巧,就像愛因斯坦把自己想像成與光速同行一樣,想像有個時光機把自己送回5-10年前的經濟狀況,很多公司的細微變化都可以在年報上看得到喔!

巴菲特:有人喜歡看花花公子,我喜歡看公司年報。

波克夏股東詢問巴菲特:為何買富國銀行股票?美國的銀行值得投資嗎?巴菲特建議他回去細讀富國銀行的年報,就能瞭解它與其他銀行的不同。

您能想像探險家不帶地圖嗎?「公司年報」就是投資冒險絕對必要的地圖啊!

 

 

Lipson.Thinking(s) 2009.199 (立普生這麼想)

事實上,您還是有很多選擇的!

因為自己一連串地選擇,生命才能不斷地展開。有人說「熱情」讓人不衰老!阿呆則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再自己作選擇時,就是衰老的開始吧!「政治亂象」您可以選擇關掉電視啊?「不喜歡的人事物」您可以選擇離開啊?「面對困難」您也可以選擇發掘新方法啊?

聖嚴法師(法鼓山):你還有其他選擇啊!

投資管理有三個步驟:分析(Analysis) – 決策(Decision) – 實行(Implementation),可以說就是一連串選擇的過程,選擇不同結果當然不一樣。

投資學也有財務工程學派,投資一樣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現象。投資人一個小小的念頭,作了一個不一樣的選擇,都可能大大的影響投資結果喔!

 

 

Lipson.Thinking(s) 2009.198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學的科學本質

投資學是涉及人類(人性)及金錢(資源)思考及行為模式的社會科學,當今歐美國家興起對「理財素養」的重視,顧問阿呆深刻體會到「投資的科學性」非常重要

立普生(Lipson):從事企業研究或公司分析,您就像個社會科學家。資本市場是您的實驗室,公司(治理、經營)就是您需要觀察、探索的研究對象。

有人說「這都是銀行建議我的啊!他們是金融專家啊!」阿呆笑稱「這樣一點也不科學呢?」他的話您有去測試(Testing)嗎?從文獻探討(Documentation)到實際研究(Survey),您獲得了這些建議的基本假設(Hypothesis)了嗎?

「假設求證」這四個字,對投資人而言,再怎麼強調都不會過份。這求證的過程,少者35年,多者1020年,這假設也不斷地修正。如果假設錯誤,投資決策也不可能正確。

 

 

Lipson.Thinking(s) 2009.197 (立普生這麼想)

他人的榮辱與非譽,經常是不可靠的!

「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實在是很多人「苦」的來源吧?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所謂他人說的「好」與「壞」,好像也不是那麼理性客觀及能被可靠檢驗的?

老子:榮辱若驚!莊子:舉世而譽之不加勸;舉世而非之不加阻。

顧問阿呆有個小實驗:「同樣一件事」,甲說好乙說壞?甲這時說好,那時說壞?甲在這裡說好,到那裡說壞?這件是到底好不好呢?事實上,甲自己也可能不知道吧!智慧投資人對別人對其投資說好或不好,一點也不感興趣!因為他說好也不表示你的投資好;他說不好也無法影響您投資的正確與否!

如果您做投資決定時,很想尋求他人的認同,正彰顯您的決策基礎是不穩固的。巴菲特說,您對只是因為您對,不是因為別人說您對或不對!

 

 

Lipson.Thinking(s) 2009.196 (立普生這麼想)

人人都是科學人,人人都是投資人嗎?

顧問阿呆很喜歡曾志朗寫的「人人都是科學人(遠流出版)」,集結他多年來在「科學人」雜誌發表的短文。「人人都是投資人嗎?」這個疑問,也一直深藏在阿呆心裡呢!

立普生(Lipson):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個直接投資人,在股市裡買賣股票。台灣股市這麼高的散戶結構;這麼高的週轉率,實在不是好現象啊!

成熟的民主,投資率不會很高;穩定的經濟,散戶持股比率也不會很高。如果您沒有時間觀察研究公共政策,不去投票反而可能是正確的決定。同樣地道理,投資是一門學科、是一種生意,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生意人,不是嗎?

大多數人適合當個間接投資人,這包括:儲蓄、保險、年金、基金、信託等,透過專業或機構的協助取得。

 

 

Lipson.Thinking(s) 2009.195 (立普生這麼想)

企業評價(BV)就從評價自己開始練習吧!

評價(Valuation)沒有想像中容易啊!特別是對您喜歡或厭惡的東西,更不容易做理性評價。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評價自己」吧!因為您太瞭解自己了?或太愛自己了?也因為您還沒有真正瞭解自己?甚至有時會討厭自己?

立普生(Lipson):投資也是門科學,只是研究的主體是「公司」。投資學還需要研究「市場」「資本」「自己」,學習投資可以從研究自己開始吧?以科學實驗精神理性觀察評量自己的言行,這練習很不簡單喔!

顧問阿呆見過很會評價公司的人;也見過很會評估市場的人;更看過很多資本定價(Pricing)的高手,但是這些人好像很少成為優秀的投資家?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評價自己(The Investor)(相對於評價別人)是最難的部份吧!

老子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能瞭解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的人啊!

 

 

Lipson.Thinking(s) 2009.194 (立普生這麼想)

成功關鍵不在於去相信什麼,而是在於做了什麼。

「說」確實比較容易啊!有人懷才不遇、有人對社會很多不滿,這個不順眼、那個也有意見?「話多的環境」讓人的心靈靜不下來,有些企業家不喜歡公司或工廠「話太多」,認為話多的人不容易專心工作,而且是非也特別多!

John Templeton(坦伯頓創辦人):投資與人生的成功關鍵不在於去相信什麼,而是在於做了什麼。

「做到的人」是少數,這也是成功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懂得比別人多?比別人聰明?或者有特別的信念?實在是他們做了些什麼,而這些是我們還做不到的。

「言行不一」是人類的通病啊!「實踐」是最需要勇氣的。

 

 

Lipson.Thinking(s) 2009.193 (立普生這麼想)

每個問題都有正反兩面,或者說都有很多面吧!

我們只能看到問題的某些面向,正反兩方看法只是問題的簡化,也不一定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顧問阿呆常想,如果很多公共議題、政治問題,能以「科學精神」面對,理性分析、先把問題定義完整且清楚,各種可能的解法也能思慮精密周全。現在很多正反式的口頭論述,實在是浪費大家寶貴的青春啊?

立普生(Lipson):問題都有很多面,問題的解法也是有很多種。

企業問題不是2D也不是3D而是ND維度,平面思考或立體思考都只是問題的部份思考。每個人的立場角度不同,看到的面向差異也很大。

投資學是社會科學,投資是一種科學,可惜很多人不瞭解這個重要意義。投資家也像個社會科學家,在探索的過程中,以真實為基礎,大膽假設且小心實驗求證。

 

 

Lipson.Thinking(s) 2009.192 (立普生這麼想)

大多數人對「投資」是沒什麼好感的!古今中外皆然。

阿呆是企管顧問,不是投資顧問。前者協助企業資本形成、資本運用,投資的主體是公司(The Company);後者事實上,大多數人對這類顧問不是很有好感的。阿呆會笑稱自己是「不投資顧問」(會鼓勵人家不要投機的人)。我們確實常把投資與投機混為一談,說到投資公司、投資銀行、機構投資,都以異樣眼光看待。

巴菲特:在華爾街不只有賺大錢,還要管好自己。

投資(I)與消費(C)對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義的投資也包括:儲蓄、間接金融、間接投資。對個人而言,投資及消費正是其累積財富的重要關鍵。不瞭解、忽視、甚至輕視「投資行為」,實在是非常大的錯誤喔!

投資不是投機,不投機可以致富,不投資永遠不可能致富。

 

 

Lipson.Thinking(s) 2009.191 (立普生這麼想)

投資的「損益」也不是那麼絕對的喔!

有些事物,表面上看來受損,實際上是得益;表面上看來得利,實際上卻是損失。損與益是相對的,常聽說「數字會說話」,好像企業報表上的損益數據最可靠?但是這數字是否「表裡一致」呢?投資人也要深思喔!

老子: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立普生(Lipson)一直以為只以「損益」作投資決策是很危險的!過度偏重損益數字(Bottom Line),可能導致價格迷思。企業損益表重要;資產負債表一樣很重要。企業本益比(PE)要與淨值比(PB)一起思考,研究數字時,還要深入瞭解藏在數字之間(Between the lines)的內含真相。

得失損益是相對地,智慧投資人看透這層道理,投資決策時才不會患得患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