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頁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立普生問答 (Lipson Answers)第二頁

Question:企業的Stockholder(股票)還是Stakeholder(利害關係人)誰比較重要?
Answer  :企業的利害關係人
(stakeholder)是氾指那些與企業營運有關的個體,可能是:客戶、供應商
、員工、經營階層、外包商、債權人、社區住戶等。而股票持有人
(stockholder)是指構成該企業資本
結構的股東及董事成員。當然兩者身份也可能相互重疊,
譬如:股東可能也是公司的債權人;員工也可能是公司的董事成員。
投資管理界定企業經營者要以追求全體股東
(stockholder)利益極大化為最重要目標,也就是所有經營
成果要能累積該企業的股東權益
(owner equities),股東權益的增值就是企業價值的成長。
所以,
21世紀事業經營者特別強調:投資人(股東)關係管理(invest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任何事業經營管理決策絕不能抵觸股東最大原則及損及股東權益
(長期利益)
但不是說經營者可以不必重視企業利害關係人,事實上利害關係人對企業的影響是與日俱增的;
甚至很多情況會產生利害關係人與股要持有人身份利益衝突,導至企業經營團隊經營決策產生偏差。
有些企業主張:客戶至上;有些企業主張:員工第一。
IM的觀點是,這些看法都正確,
但是任何不能把股東長期利益擺在第一位的企業,絕對不能成為投資組合的選項,絕對不能!
這是資本主義
(市場)非常重要的基石啊!

 

Question:投資管理(IM)就是投資股票嗎?
Answer  :投資管理(Investment Management)是一門針對企業投資提供科學驗證的專業知識,
所以
IM就是企業投資這與個人理財(或者是企業理財)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初接觸IM的人常會誤解
的地方。對企業財務管理
(CFM)而言,投資(Investment)與理財(Financial)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會計區塊;
在公司的現金流量表上,投資與理財各自會對企業產生現金流出及現金流入,
也各自有不同的資金來源。如果企業把投資股票視為短期投資
(科目:11)
那麼是屬於
trading而非 investing,現金流量屬於[理財項目]不是[投資項目]
IM是把企業投資股票界定在長期投資(科目:14),那麼股票組合就跟其他轉投資事業(business)
沒有兩樣,只是它可能間接持股(Holding)沒有真正介入實體經營(managing)
就是我們所謂的:財務性投資,只是以累積股東權益為目的。
所以,投資管理強調的不是股票投資,而是事業投資;股票只是該事業股東權益的憑證而已,
是以買賣事業而非買賣股票的角度來看問題的。這家東司值多少錢啊?買下來我會賺錢嗎?
IM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

 

Question:獨立董事是公司治理之必要嗎?台灣企業諸多家族治理(Family Governance)值得投資嗎?
Answer  :獨立董事是公司治理的手段之一而非目的,國內很多企業家誤解了獨立董事在事業治理
上的真正價值, 事實上獨立董事很像監察人制度,扮演企業間接監督及經營違法採煞車的角色,
並不會降低企業運作效能及董事會 決策效率。優良企業董事會成員中,最好有
1/3的獨立董事;
1/3
的經營團隊;1/3的核心股東。獨立董事具有監督權; 經營團隊具有管理權;
核心股東具有治理權。核心股東指定公司的董事會
(chairman); 經營團隊指定公司的總經理(CEO)
獨立董事指定會計師、稽核主管、財務長
(CFO)。 公司治理就像國家治理一樣,三權分立相輔相成。
獨立董事擁有的事業監督權,對於公開發行公司而言, 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責任的體現。
現代企業即使是核心股東,也只擁有該企業
20%不到的股權, 其他80%的小股東需要靠獨立董事
盡責來保護其善盡保管經營之職。獨立董事的集體去職, 就好像企業頻頻更換會計師或財務主管
一樣,是個很重要的經營警訊。

同理,如果該企業是屬於
[私人公司]沒有公開發行募集大眾資本,而且其核心股東幾乎擁有大部份
(50%)公司股權, 這時候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設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這時候的董事會是不會
輕易作出傷害股東權益決策的。 家族治理
(企業)並不代表其公司治理不好,歐美很多優良企業:
Walt Mart
BMWIKEA等都是屬於家族企業, 但是一樣有很優秀的表現。
所以,重點不在其董事會成員是否是同一家族或者核心股東是不是相同家族,
重點還是在企業的治理權、管理權及監督權的權責分立及相輔相成。

 

Question:現在是投資的好時機?或是壞時機?
Answer  :投資管理不強調:投資時機(timing)問題!一般是在資本市場上從事短期投資或者套利交易
的公司才會看重交易時機,因為對他們而言,交易時機掌握就代表能正確掌握價格波動,
然後再利用價差產生資本利得。投資管理是強調:投資價格
(pricing)問題!
絕不輕易以超過價值
(value)的價格買進或進行投資;也就是說:如果資本市場股價或企業報價遠高於
企業評價
(Valuation)產生的價值時,寧可持有現金耐心等待,只有在價格與價值接近時才可開始執行
集結
(building)。所以,IM不是在等市場價格會漲或會跌的時機,而是在乎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優良企業,
不願意支付過高的價格買進或併購企業。是否是投資的時機?
可以說是投管顧問面臨的最常見問題!問題的本質並不是在
[時機]上,而是在[價格]上。
可以這麼說,對
IM而言,優良企業的價格遠低於價值時,就是考慮投資該企業的好時機;
相對地,當價格遠超過價值時,絕對是投資該企業的壞時機,也就是考慮處份該企業的好時機。

如果您已有充份準備,任何時間都是投資的好時機啊!
The good time comes when you prepare

 

Question:對投資管理而言,知道(knowing)與做到(doing)差異很大?
Answer  :管理學的知與行辯證由來已久,顯然[執行力]的高低是企業成敗的關鍵。
成功企業家的重要人格特質就是:說到做到!
()們絕對不可能是個理想主義者或者只是個夢想家
而已,
[](doing)是今天他()們與其他人不同的最大原因。投資管理也跟企業管理一樣,
執行力也是累積資本使企業股東權益增值的唯一原因。不可能有那位經營者一直計劃著工廠藍圖而
不動土,不可能工廠蓋好了而不試硨運轉。
顧問業務最大的體會是:投資管理的
[知道][做到]之間的差距(gaps)實在是非常之大的,
任何輕忽這
K-D gaps的投資人都會帶來很巨大的財務損失。有太多的投資決策事後看起來實在太容易
太簡單了,但組合運轉過程中的心理及生理煎熬,實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投資是一種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不容易的商業行為,試想您拿出一大筆錢來,交給某個人負責經營
某事業,有時候生意興隆有時候門可樓雀,老是有景氣難題及很多非經濟因素影響著事業。
要不是有很強的心理力量是絕對不可能成為投資家的,這中間還涉及對這位負責人的信任;
對其執行能力的懷疑或肯定。有些經營困難蜂迴路轉,有時候可能是致命一擊;不但是經營的企業家
戰戰兢兢,就是投資的資本家沒有想像中好過的。

這也是為甚麼
IM不隨便鼓勵任何個人投資的原因,除非知道這個人具備企業家或資本家特質,
不然事實證明他
()是不可能投資致富的。

 

Question:歷史與投資?企業史對投資管理重要嗎?
Answer  :有時候公司治理與國家治理沒有兩樣,瞭解企業歷史確實是很重要的企業研究起步
,特別是成立數十年以上,已建立穩定公司文化及治理傳統的企業,不可不知其企業史
企業史是一連串經營活動、組織變革、產品及服務創新、擴地建廠、延伸企業版圖的真實記錄。
商學院裡
[企業研究](Enterprise Research)相關課程,都會以企業史(Corporate History)當成學習的文獻
探討,然後才會是公司分析
(Company Analysis)企業評價(Business Valuation)等公司經營價值瞭解
及研究。特別是做第一現場公司拜訪之前,用心研讀該公司近年來的經營歷史:
可能是董事長寫的信,年報,相關商業媒體的訪問及記載,都是很值得細細研讀的。
譬如:經營階層在每年年初的展望談話,到該年底真實與展望有多大差距?
經營團隊是否經常變動?公司與員工關係合協嗎?

企業史的研讀確實可以由小看大,特別是不要受到寫史者
(報導者)評論影響,
只是單純的以
[事件](events)為基礎,更可以體會到該公司的文化或經營者價值體系(value system)
而這是我們只是閱讀其財務資料所無法體會的

譬如:事業經營者熱中於政治活動?為甚麼需要在國外成立那麼多子公司?
經營者好像很關心股價,並試圖影響市場行情?

 

Question:股價如果沒有上漲,是不是代表投資無法獲利?
Answer  :這是受到很多投資人誤解的觀念,投資獲利真正的目的不是追求:
股價上升
(price UP)而是追求:股東權益增值(equity UP)
股票獲利的來源有三個:股息
(Dividend)、股利(shares)、資本利得(price shift)
其中資本利得是因為處份或回收時的價差產生的,是最不可掌握及預期的。
但這也不是說資本利得不重要?事實上,如果公司經營者透過優良治理及技術管理提升,
讓公司的股東權益
(owner equity)能逐年持續增長,效率的資本市場必然會調整對該公司的評價,
透過報價上漲來回應該公司成功的經營。所以,初次學習投資管理者會有很大的困擾,
到底還是股價上漲是最重要?可以說這句話只對一半,應該說是
[股東權益]不斷增長才是最重要的
這是投資管理專業評定公司價值的基石,也有客觀的會計資料可以證明。
這樣講好了:如果您持股期間該公司股東權益增值一倍,我們可以假設您的投資獲利一倍,
資本累積
(財富增值)一倍,有能力執行資本完全回收了。

 

Question:握股公司與控股公司有何不同?
Answer  :投資管理鼓勵機構投資(Institution Investment ),也就是把組合(可能是長期投資、短期投資、
轉投資事業
)以公司法人型態來專業經營。機構投資除有節稅等消極益處外,最重要的是可以落實
公司治理及專業管理。把投資專業視為管理功能,以嚴謹用心的態度對待企業投資

(Enterprise Investment)
。機構投資形成的公司組織就是所謂的Stock Holding Company
控制性投資稱為控股公司,一般都持有轉投資事業
20% - 50% 的股權;
如果股權是
50% - 100% 則視為子公司,可能是集團企業多角化經營事業的一環。
財務性投資稱為握股公司,持有的股權低於
20%,不會介入轉投資事業經營管理,
純粹以獲得或分享股東權益為主要目的。
基本上,我們把從是多角經營的母公司稱為控股公司,其子公司就像是其事業部門一樣,
控股公司甚至統一整個集團
(group)的人事、財務、法務、招標、採購等資源,
成為各子公司的重要後勤支助。至於,握股公司則沒有被投資公司
(轉投資)的經營主導權,
只享有部份的治理權
(有時候公司經營階層會邀請較大額投資人(3%)擔任公司董監事)
但同樣享有公司持股比例的利潤分配權。投資管理鼓勵握股公司,
除非機構投資本身擁有事業經營人才及技術;也不鼓勵機構投資變成被投資公司的
控制股東。而且握股投資只取得被投資公司小部份股權,其投入單位成本相對較低對機構投資
更為有利。但是
IM主張握股公司也能以控股公司持有子公司的老闆心態來管理組合,
因為兩者只是持股比例高低不同,
投資的態度及相關決策是完全相同的

 

Question: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如何?企業家太參與政治好嗎?
Answer  :新的投資理論主張社會責任投資(SRI),認為優良企業要善盡社會公民,與其所在國家(地區)
居民形成穩固的利害關係人
(stack holder),兩者互利互重更可進一步提升企業價值。
對企業而言政府當然是最大的利害關係人,與政府保持溝通接觸當然非常重要。
不過,如果企業經營者太投入政治活動,特別是參與各級政府選舉,這將嚴重違背政經分離原則
政治人是
power seeker,企業人是 money seeker,權與錢過度結合會產生很多不好的社會現象。
投資管理對於企業家過度參與政治
(政黨)活動,都會給予該企業評價上的降級,因為時間拉長這將
損傷企業的長期股東權益,獲得的利益是短期的。

 

Question:QBQ_493:如果自己有時間用心學習投資相關知識,還需要顧問的專業服務嗎?
Answer  :投資管理(IM)是一套針對企業投資嚴僅研究的科學,任何人只要有心當然可以學習得到其
相關知識。至於,企業是否需要投管顧問服務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企業主張功能分工,經營者
是企業資源
(人、事、時、地、物、錢)的整合者,不可能也沒有時間自己扮演某個管理功能角色。
投資管理就像是企業的庫存管理、資訊管理一樣,專業人員
(顧問)的協助是很重要的。
所以,是否需要顧問的專業服務?真正的重點在:組合的資本規模
(capital scale)
這就好像如果公司沒有幾台電腦,資管人員
(顧問)就沒那麼必要。至於事業經營者是否對投資管理
相當瞭解,這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一般除了是專業的投資公司,經營者很少有時間及能力執行投資管理相關功能。
另一個角度思考,即使經營者本身已具備投資相關知識,面對投資決策這麼重要且困難問題時,
也很需要其他專家
(顧問)從旁協助共同思考
投管顧問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協助者,並不是要取代經營者代為決定投資執行。
理性的事業經營者善於要求投管顧問提供幫忙,絕不會一意姑行作任何不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