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M.Lipson 立普生企業投資管理(Enterprise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頁

   第一頁

  第二頁

  第三頁

  第四頁

  第五頁

  第六頁

  第七頁

  第八頁

  第九頁


立普生方法 (Lipson Methods) 第四頁  價值投資法

@  價值投資法是葛拉罕 ( Benjamin Graham )首度在1934年的原創性論文中提出,是評估股票價值的原則 , 所謂的價值投資法 : 買進全世界最受歡迎公司的股票 , 並坐享其成 . 同時 , 由於不願支付不合理的高價 , 利潤必定會相對提高 , 所面臨的風險也會相對降低 .  

@  葛拉罕是價值投資之父 , 當時四十歲的葛拉罕只想教導投資人如何分析財務報表 , 以及評估一家公司在市場中的實質價值 . 對他而言 , 沒有事先評估公司的前景即買進股票 , 不但是罪無可赦而且愚不可及 . 他對世界的貢獻是把客觀理性注入一個視證券買賣為目的 , 而非方法的文化中 . 對葛拉罕而言 , 如果投資人購買資產時不預先檢驗其內部結構 , 是極不合理的

@  價值投資法所傳達的理念 :
      1.
殺進殺出導致利潤不佳 .
      2.
唯一能戰勝市場的鐵則是同時考慮價格與價值 .
      3.
一般公認的分散風險法則應該不予考慮 .
      4.
依技術指標買賣不但毫無幫助 , 反而容易導致利潤受損 .
      5.
不計代價避免受到資訊魔力的擺佈 .
      6.
只需公司公佈給投資大眾的財務報表 , 即可成功獲利

@  投資大師菲特曾說 : 事實上正是因為價值投資法太簡單了 , 所以人們不太願意傳授它 . 如果你已經取得博士學位 , 並花了許多年學習如何做各種困難的數學運算 , 然後要再回到價值投資這點上 , 這就好像都已經飽學到可以當祭司時 , 才驚覺自己所需要的只不過市十誡而已

@  今天很多人把價值投資與廉價(cheap)投資弄混了 . 他們以為這種投資策略就是購買沒人要的公司 , 也就是那些財務吃緊或股價低於10美元的公司

@  某種程度上 , 價值與價格配合得天衣無縫 , 價值與成長亦如此 . 真正的價值投資人緊盯著價格 , 他們所支付的股價絕不會高於公司的價值 . 然而他們對於成長的關心 , 也和價格一樣 . 因為如果公司無法隨著時間增加利潤 / 淨值與內在價值 , 沒有人能保證其股票的價值也會提高 . 藉著結合這三項要素 , 用低於股票價值的價格買進成長股 , 投資人即能戰勝市場 , 享受非凡的股票獲利

@  價值投資法的第一原則是逢低買進股票 , 就如同買化妝品或新車一樣 . 消費習慣與投資習慣並無二致 , 應該把它們視為一體 . 不論購買任何商品(股票也是一種金融商品) , 都應該儘可能低價買進 , 使每一塊錢的投資價值最大化

@  普通股( Common Stock )的價值可以非常準確地計算出來 . 使用正確的工具 , 投資人可以決定一家公司的真正價值 . 因為股票市場的價格隨時都在不理性的改變 , 所以投資人能掌握到無數重複的機會 , 以低價買進公司的股票

@  根據歷史經驗 , 以低廉的價格買進公司股票才能賺進大盤上漲的獲利 . 其理由很簡單 , 好公司被低估的情況總會有結束的時候 , 市場早晚會發現錯誤 , 並把低估的股價提高至公平價值 , 且通常都會更高 .  

@  投資人所面對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如何評估股票的價值 , 很少人在購買股票前會去評估公司的價值 . 投資要成功必先做好功課 , 偉大的投資家並非以平凡的技術圖表與揣測來累財富 , 他們潛心研究投資標的 , 其成就最主要還是得歸功於分析的工作 . 在持有公司的股票之前 , 他們必然會去了解有關這家公司的一切 , 包括其經營的產業環境與公司潛力 , 最後再根據評估結果 , 訂出願意買進該股票的最高價值

@  你無法避免虧損 , 但價值投資法讓你把虧損降到最低點 . 各種研究証明 , 在相對於市場水平的低價買進股票 , 長期而言皆能獲得優異的報酬率 . 但價格多低才算便宜 , 並沒有標準答案 . 但為了安全起見 , 給自己一個緩衝價格 , 而且區間越大越好 . 葛拉罕稱呼它為投資人的安全邊際 Margin of Safety . 

@  安全邊際 : 應該給自己預留夠寬的錯誤邊際 , 以彌補分析錯誤 , 或者稍後的資訊証明公司價值比原先確定的還要低 . 獲利最大的關鍵在於善加利用投資人對公司的漠視 , 並等待股票大幅跌破公平價值藉以保護自己 . 葛拉罕曾指出 , 在事實浮現後 , 投資人很容易為自己買進的股票找到合理的藉口 , 即使付出過高的價錢 . 關鍵在於要為自己可能犯的錯誤預留足夠的空間

  反向操作的投資人不是機械式地逆勢而為 , 為反對而反對比暗流還要危險 . 市場對公司股價判斷正確與錯誤的機率一樣高 , 因此唯一能與群眾反向操作的狀況為 : 1. 市場對事件的心理反應似乎已到極端  2. 財務資料確認大家都錯了 . 缺乏證據支持時 , 千萬不要與市場對立 .

  股市發佈的資訊大部份都毫無用處 , 除非你所從事的是當日沖銷 . 成功的投資人一定要有耐心 , 他們關心的焦點是公司長期的潛力 , 而不是下個月或下季會發生甚麼事 . 不要聽信市場專家的話 , 他們只會蒙蔽你的決策力

  如果你發現市場中有低估價值的情況 , 買進就對了 , 不必因為當前的市場局勢而猶豫不決 . 決定價值在市場上的長期表現 , 比經濟學家與分析師所能告知的更具參考價值

  市場行情與公司真正價值毫不相干 . 唯一決定價值的是公司的獲利表現 , 而不是市場期望給這個表現定價的方法 . 不論股票指數即將上漲或是陷於修正的陣痛 , 都不應影響你買賣的決策 . 太多的投資人因為找進場時機 , 結果反而迷失自己 . 並因為所謂的市場專家建議不要買進 , 而錯失買進好公司的時機

  本質上 , 價值投資法不只是一套方法 , 他也是一種人格特質 , 是由經驗 , 知識與渴望投資獲利所形成的心理狀態 . 單純的價值型投資人必是單純的價值搜尋者 ( Value Seeker ) , 他對好商品都不願支付超額的價格 . 我們不應將這類行為視為貪小便宜 , 他們只是以低價買進好商品 , 或者買進同質的替代品 , 這比高價搶進同樣的東西還好 .  

  葛拉罕 : 股票市場制定價格的過程通常是不合邏輯或錯誤的 . 並非無意識或機械的 , 而是牽涉心理層面 . 因為這些過程是在投資人的心中進行 , 市場的錯誤即是一群人的錯誤 . 大部份的錯誤都能追朔到三個基本原因 : 誇大 , 過度簡化或疏忽

  不要依賴上市公司 , 他們預測事情的能力不比別人好 . 他們利用會計規則圖利自己 , 在收益與成本上動手腳 , 確保季報符合華爾街的預測 . 他們會利用公司重組的費用降低成本以提高毛利率 . 這類的詭計層出不窮 , 也是投資人不應該緊盯著短期結果的原因之一 .  

  即使擁有內線訊息 , 準確的商業預測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 所以不應該用預測做價值評估的重點 . 買現況而非買預期 . 市場走勢沒有可靠 , 短期或長期可言 , 它是一種隨機運動 . 要仰賴未來或不可預期的事 , 等於在不能控制的事情上下賭注 . 執著於這種不明智的投資 , 它易招致最高風險

  價值投資買賣股票的二大首要原則是 :
1. 買賣頻率不要過高 .
2.
持有股票的期間應長到足以讓股票反映其真正價值 .

  技術分析 , 解讀價格波動 , 在價值投資法中並不扮演任何角色 , 身為價值型投資人與公司的部份持股者 , 你買賣股票的基礎不應該建構在線圖 , 短期市場波動 , 或價格與成交量型態之上 . 你應該仔細檢視財務資訊 , 以決定公司的[公平價格] . 公平價格的概念會從公司的報表中顯露出來 , 無法從股價變動中尋找脈絡

  你的持股時間必須長到足以讓市場重新評價該股票 . 因此 , 你不應該設定不切實際的持股時間表 , 期望任何股票能在短期時間內大漲是荒繆的 . 如果你希望股票漲得越多 , 該股票相對於公司內在價值被低估的程度也必須越大 . 如果你要發掘一支潛力股票 , 首先必備的是你自己的耐心 . 成功的選股就像科學一樣 , 是一種發現的過程

  不論持股要多久 , 必備條件是這家公司必須能持續地為你創造盈餘 . 理論上 , 股票漲幅至少要等於每股獲利 , 這是在持股期間公司賺到並保留下來 , 以是投資人應該優先擇有獲利能力公司的原因

  只要股票能繼續保持或超越你預期的獲利 , 就應該繼續抱牢 . 股票開始上漲 , 價值型投資人通常都會面臨困難的決定 : 到底應該在股價趨於合理時馬上賣出 , 還是要讓獲利繼續下去 ? 如果要續抱 , 那要再抱多久 ? 讓獲利繼續下去是自然而謹慎的做法 , 唯有在下列情況下才考慮賣出持股 :
1.
股價已經漲到極度高估的價位 .
2.
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浮現 .
3.
該公司已經把預期盈餘分給投資人 , 並且無法再繼續維持當前的成長速度 .
最起碼 , 你應該假設會持有該股票至少二年 , 這通常是股票漲到公平價格所需要的時間 . 至於真正投資回收獲利 , 應該設定三至五年的投資期間

  為甚麼少有人能成功地掌握住市場買賣時機 ? 因為他們根本辦不到 . 如果試圖在股票頂點賣出 , 但卻未能精準地掌握時間 , 會發生甚麼事 ? 很明顯地 , 不用多少錯誤即可斷送投資人的獲利 , 買賣時機的優勢也隨之消失於無形

  頻繁交易者他們的買進價格會不斷地提高 , 損益兩平點也會跟著拉高 , 增加下跌風險 , 甚至在最後可能持股數反而減少 . 這個重點一定要記得 , 如果只部份獲利 , 會降低你的整體獲利並使得勝的機會更加渺茫

  許多人錯把股票漲跌表現視為投資報酬 , 他們是自欺欺人 . 股價代表的是投資人對價值的看法 , 並不是實際價值 . 股市不是實際價值的仲裁 , 而是個人交換價值判斷的論壇 . 股票獲利的衡量標準應該是淨收益 , 因位淨收益是實際可見的 , 它不像股價一樣的短暫 , 也不會像多頭市場一樣消失不見

  當你買進股票時 , 就享有公司未來的盈餘分配權 , 並實際享受公司一季 , 一年或十年的成就 . 這是你在實際獲利上所能獲得的唯一保証 , 沒有人能保証股價會上升 . 你可以盈餘來估計投資回收期 , 只要把公司盈餘加總 , 再與原始投資做比較即可 .  

  淨收益與投資報酬有甚麼關係 ? 股票的本益比最能說明這一點 . 本益比是投資人願意為公司當前與未來盈餘所支付的股票溢價 . 如果本益比是20 , 投資人支付20元買進公司當前為投資人所創造的1元盈餘 , 這等於是每年獲得投資額 1/20 的報酬率 .  

  明知投資回收期延長 , 為甚麼投資人還會追高本益比的股票 ? 原因在於公司的盈餘成長率 , 這才是估計投資報酬率的最後標準 . 公司盈餘成長的越快 , 所創造的盈餘幫你回收投資也越快 . 理論上 , 對公司未來表現的預期會反映在本益比上 . 公司年成長率20% , 股價的平均本益比應該是20 . 而實際上 , 股價與盈餘之間很少呈現這麼理想的均衡狀況 . 這是因為投資人對新變數的反應極快 , 他們對成長的看法會不斷改變 , 對本益比而言也一樣 . 基本上這是一種嘗試錯誤的過程 , 投資人不斷地在其中調整他們對成長的估計

  本益比 , 淨收益與投資報酬率間的關係 , 保証不會讓你在公司盈餘上支付過高的股價 . 投資私人企業時較短的回收期比較好 , 在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時 , 也應以此為最高指導原則 . 以下歸納出三項重點 :
1.
盈餘的回收期才是唯一衡量預期投資表現的標準 . 在預測獲利時 , 不能使用預期的股價波動 .
2.
如果其他要素相等 , 投資回收時間較短的股票優於時間較長的股票 .
3.
股票的投資回收期會依市場一時觀點而不斷地改變 . 但是你不應該改變自己的看法 , 也不應盲從 . 應該等到股價合理的投資回收時間出現 , 才進場買股票 .  

  如果可能 , 投資人應等到股票達到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回收區間再買進 . 如果股票的投資回收時間能小於七年 , 相較於其成長率 , 價格實在已經被低估了很多 . 使用投資回收期最大的優點在於你不用隨著時間改變你的標準 . 它在任何市場都有效 , 不會因經濟情況 , 利率或評估的公司而有不同 .  

  評估價值的關鍵在於投資人估計未來盈餘或現金流量的能力 . 錯估成長率 , 投資人的價值評估就會有很大的落差 . 一般公認 , 這也是評價企業最困難的部份 . 即使是有經驗的分析師 , 也曾經完全誤判一家公司 . 這也是巴菲特喜歡成長穩定公司的原因之一 , 也才能完全避開估計未知的陷阱 . 像吉利與可口可樂長時間都維持著穩定的盈餘成長 , 所以巴菲特可以快速而合理地推論它們未來盈餘 .  

  預估未來盈餘的四種方法 :
1. 最近的成長率 .
2.
參考過去盈餘 .
3.
採用過去盈餘平均 .
4.
預估未來的股動資產淨值 .  

  葛拉罕對未來的預估缺乏信心 , 他相信投資人不應把近年來不存在的推衍到未來 . 保守的價值評估應該與平均盈餘有合理的關係 . 他質疑公司可永續成長的主張 , 並頃向於使用已知而非預估的盈餘來計算價值 . 葛拉罕使用平均盈餘法  . 他認為未來盈餘地基礎在於最近盈餘的平均 . 將公司過去七年至十年的年盈餘與以平均 , 即可得到合理的準確性 , 同時獲得未來的盈餘平均值 . 葛拉罕還進一步建議 , 絕不應買進平均本益比高於20倍的股票 .  

  平均盈餘法的主要優點是能對景氣循環進行符合現實的評估 , 避免在盈餘成長上出現越看越好的陷阱 . 通常 , 投資人會在盈餘見頂時 , 搶進景氣詢環股 , 還以為未來的盈餘會再創新高 . 使用平均盈餘法 , 投資人就不會為當前的成長支付太高的股價 .  

  藐視每年發放股利的重要性是不智之舉 , 因為股利不僅僅是投資人獲利的主要來源 , 同時也可在市況低迷時提供慰藉 . 葛拉罕曾說 : 股利一直是投資普通股票的首要考量 . 其簡單邏輯在於 , 發放股利給股東是企業的首要目標 . 成功的公司就是能經常發放股利 , 且可以隨著時間增加股利 . 因為投資的觀念與這筆可靠的收入密切相關 , 接著普通股的投資很自然地侷限於那些信譽卓著能發放股利的公司 . 再接下來 , 普通股的投資價格便是由股利來決定 . 有時候公司可以保留股利不發放 , 他列出了公司可以這麼做的三種情況 :
1.
強化現金流量 .
2.
增加產能 .
3.
消除過度資本化(買回股票) .
這三種情況都可以提升公司的內在價值 , 並為股東謀福利 . 事實上 , 如果公司能比外部投資人更妥善地運用現金於公司內部 , 為了慎重起見 , 公司應該保留盈餘並且暫緩發放股利 .  

  如果能成功地把投資人的資金轉投資 , 管理階層應該主動暫停發放股利 , 甚至持續好幾年都無所謂 . 如果公司能以投資人的股利資金另行投資以創造更好的獲利 , 則公司應該把盈餘保留下來 . 取決的關鍵在公司的障礙率 hurdle rate , 即它對內再投資可預期的獲利率 . 快速成長的公司可達成最高的資產報酬率 , 所以無論如何是不發放股利的 . 成長緩慢的公司能達成的內部報酬有低 , 所以幾乎把所有盈餘以股利發放 .  

  股利政策與成長率有關 , 更精準地說 , 與公司的生命週期有關 . 一般而言 , 公司會經過四個階段 :
1.
初期成長階段 : 公司常因資金不足而保留所有的盈餘以支持研究工作 , 進行收購或添購生產設施 . 高度成長率是這個階段的特色 , 有時可達100%或更高 .
2.
擴張期 : 公司在此階段成長減緩 , 但還是非常強勁 . 產品已經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 且已達到適度的成本效益 , 快速擴張自然成為新目標 .
3.
成熟成長期 : 可口可樂 , 迪士尼等經歷數十年擴張之後 . 由於他們的規模龐大 , 所以很難再出現二位數的銷售成長 , 但仍可以使用營運槓桿來推動盈餘成長 .
4.
穩定期或衰退期 : 公司產出幾乎沒有成長 , 現金流量用來更新老舊的設備 . 盈餘成長停滯不前 , 而且公司幾乎無法為多餘的利潤找到其他投資機會

  投資人應評估[股利再投資] 策略 , 這代表該公司的投資管理能力 . 如果公司把大部份的盈餘發放給投資人 , 基本上等於承認無法用這筆錢賺得足夠的報酬 , 並鼓勵投資人尋找投資報酬率較高的機會 .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淨收益 / 股東資產淨值 . 當投資人買進股票 , 他們等於提供資本給管理階層 . 股東資產淨值 ( 資產減去負債 ) 代表的是投資人在公司淨資產中的股份 , 包括公司資本總額 , 加上公司利用該資本所穫得的盈餘 . ROE 表示 , 管理階層成功地運用資產為投資人獲利

  高股東權益報酬率應該伴隨著更高成長的淨收益 . 如果管理階層希望維持高的 ROE ( ex : 25% ) , 就必須想盡辦法讓淨收益創造出更多的股東資產淨值 . 選擇高 ROE 的公司鮮少會虧損 , 高股東權益報酬率一定伴隨著強勁的盈餘成長 , 其淨值與內在價值也會呈現穩定地增加

  在估計股東權益報酬時 , 還有五點值得考慮 :
1.
憑藉小額負債或無負債以達到高股東權益報酬率 , 比藉由高負債達成類似的股東權益率更好 .
2.
必須瞭解不同產業間不同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
3.
高權益報酬率可能是因為股票回購 .
4.
股東權益報酬率通常會隨著盈餘成長見頂與落底 .
5.
若未藉助提列重整費用 , 出售資產 , 特別獲利 , 依然能達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公司是為首選

  保留盈餘若要對公司有任何價值 , 它們再投資計劃必須要有適當的投資報酬率 , 否則公司就不應保留任何盈餘 , 而應把所有盈餘發放給投資人 . 如果公司未把所有盈餘以股利形式發放 , 股價應該上漲 . 公司所保留的錢都可增加股東的資產淨值 , 且會促使公司股價同步上揚

  研究保留盈餘時 , 基本上所搜尋的證據是公司是否明智地再投資其利潤 . 檢驗一家公司是否能通過下列三項測試 :
1.
股東權益報酬率很高 .
2.
資本支出需求很低 .
3.
公司市值隨著保留盈餘上揚

  買進連白癡都能經營的公司 , 因為早晚真的會有一個白癡出現 , 這是投資界的至理名言 . 好產品並不需要好的管理人去推銷 . 因此 , 身為公司投資人 , 最好不要希望高階經理人能帶來奇蹟 , 以免大失所望 . 投資人只能寄望他們能夠 :
1.
維持公司的成長 .
2.
穩定地增加公司的價值 .
3.
理性地制定公司的財務政策

  與許多投資人一樣 , CEO 也常受同業的影響 , 或者把公司資金浪費在外表光鮮但未必明智的計劃上 . 如果長期下來已經產生多次相同的問題 , 投資人不要等到市場發現不對再行動 , 應該考慮換一家公司投資 . 那些例子代表理性行為 , 告訴我們這家公司值得買進呢 ?
1.
明智的收購政策 .
2.
管理階層要能了解服務的公司與其限制 .
3.
管理階層於公平價格購回股票 .
4.
多餘的現金無法找到明智的用途時即增加股利

  何謂明智的收購政策 ? 這是因為管理階層 :
1.
以合理價格取得標的 .
2.
買下的公司對產品系列很重要 .
3.
所買下的是直接競爭對手 , 因而降低競爭所衍生的成本 .
4.
以明智的方法融資該筆交易

  較理想的做法是以現金買下購併標的 , 因為沒有債務負擔且股東利益也不會被稀釋 . 如果公司常常藉由發行股票作為籌措購併的資金 , 基本上這形同把一部份的公司奉送給另一群股東 . 成功的公司會堅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 鮮少藉由收購來膨脹自己

  最令投資人苦腦的莫過於經理人員以高價回購股票 , 浪費投資人的現金 . 傳統財務觀念認為回購股票是明智之舉 , 如果公司所賺的稅後盈餘比公司營運所需還要多 , 公司應該把部份的盈餘發放給股東 . 以往公司的做法是提升股利 , 近年來公司多半選擇在公開市場購回股票 . 這種做法的效果有降低流通股票數目 , 提高每股盈餘 , 降低股東資產淨值與提高公司的 ROE . 股票回購最有效的做法是在低價買回股票 , 在股票下跌後買回股票 , 不但可展示管理階層對公司的信心 , 同時公司也有機會獲得價值低估的資產 .  

  對投資管理而言 , 過份地分散風險是沒有必要的 . 若是買20支股票 , 學界宣稱實際上已完成分散風險了 . 適當分散風險的五大關鍵 :
1.
避免把分散風險視為單純的數學問題 .
2.
避免過度分散風險以致於無法追蹤投資組合 .
3.
依據公司的表現而不是股價波動來定義風險 .
4.
投資組合應該保持小而美又容易了解 .
5.
運用優勝劣敗 / 成王敗寇法則

  定時定額投資法定期將資金投入投資組合之中 , 是買進抱牢型投資人最堅定的教條 . 這個策略是一種強迫性的儲蓄計劃 , 事實上跟價值投資法是不同的 . 定時定額投資法讓市場決定投資人的投資組合 , 並從買進決策中剔除價值評估與風險分析 . 相較之下 , 價值型投資人不會在價格上讓步 , 他們隨時關心風險與價格 , 願意等待喜歡的股票落到適當的低估水平 , 才一次買進多支股票

  把投資人視為投資標的的老闆 , 稱為[子公司法則] , 以業主的身份來思考投資 , 而不是買賣合約的交易員 . 以子公司法則建立投資組合時 , 必須遵守下列五大法則 :
1.
只要個別股票的風險已經降到最低 , 投資組合的規模大小即無關緊要 , 不需為了分散風險而自動累積股票 .
2.
投資組合中的產業組合是不足取的 , 只要個股的風險降低 , 跨產業的分散風險就沒有必要了 .
3.
若其他因素不變 , 資本回收期較短的公司應該優於資本回收期較長的公司 .
4.
公司應於擁有強勁的基本面 .
5.
在選擇公司時 , 不要考慮未來的股價波動

  若要建立成功的價值投資組合 , 投資人必須要讓原始投資金額在持股期間 , 預計為投資人達成的業主盈餘最大化 . 因此唯一的要求是 , 投資組合的子公司所賺盈餘不但要多而且要快 . 投資人可以有三種方法增加業主盈餘 , 每個方法都可以降低投資回收期間 :
1.
以較低的價格或本益比取得每支股票 .
2.
買進一支比其他股票更能創造業主盈餘的股票 .
3.
買進股價本益比低於成長率的股票

  投資回收的概念在建立投資組合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因為買進投資回收期短的股票 , 投資人可以提高報酬率以降低風險 . 所以當投資人買進投資回收期短的股票 , 整個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都可以提升

  諷刺的是 . 在多頭市場 , 手上有錢很可能就是投資人虧損的原因 , 因為投資人會因此買進根本不應該擁有的股票 . 有時候 , 他們偏愛的股票價格暫時被高估而不適合買進 , 他們不但沒有耐心地等待股價下跌 , 反而還買進從未研究過基本面的次級股票 . 要避免這種陷阱 , 投資人可以採用所謂的[倉儲法則] : 條列未來幾年想要擁有的股票 , 並在股價跌至有吸引力時一次買進 . 如果股票並未立即跌到投資人預期的水平 , 不妨靜觀其變 , 早晚它們會跌到吸引人的價位 . 投資人應該定期更新核對清單 , 以確保標的股票的價格合理.